• Share with us:

藝教於樂

笛子
上傳者 │類別: 吹管家族│07, 18, 2011




【淵源】

笛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骨笛,在賈湖文化遺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樂器。

【發展演進過程】

最初笛子的名稱叫滌;到唐代出現了尺八以其長度一尺八寸得名,後來傳到日本,成為日本古典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。尺八也是流傳於閩南的南音音樂主要樂器。一開始,笛子的按孔是均勻排列的。後來為了能夠較為準確的半音,而將右邊二孔的距離增大,左邊二孔和中間二孔的距離減小。為了能夠和樂隊向協調,避免因氣溫變化而引起的音高變化,出現了可以調節管長的笛子(類似於西洋的木管樂器的調音方式),最多可調節1/4個音高。但由於改變音高的同時會改變音色,大多數獨奏家不使用這種笛子。笛子一開始是沒有膜的。為了使音色明亮,後來用笛竹的薄膜粘貼在孔上。由於這種笛膜容易破碎,有人也使用腸衣膜。這種笛膜雖然耐用,但音色不如前者清脆。結合兩者長處的新笛膜采自蘆葦,為現在廣大的演奏家所使用。到了近代,為了適應新的演奏需要,笛子的音越來越寬廣。從六孔笛,發展出了七孔、八孔至十孔笛。按孔方式也趨同於木管樂器的演奏技法。另外,新類型的笛子不斷湧現:由於管長的增長,出現了彎管笛;「拉笛」,可以模仿絃樂器的音色;還出現了「口笛」,擅長模仿鳥類的叫聲。

笛子作為一種主要的獨奏與合奏樂器在不斷發展,因此各種調性的笛子也隨之出現。下面是按照調性分類(從最低音孔開始的第三孔音高定為該笛子的調性):

小笛:小D笛,小C笛,小Bb笛

梆笛:A笛,G笛,F笛

中音笛:E笛

曲笛:D笛,C笛

大笛:大Bb笛,大A笛,大G笛,大F笛

倍低音笛:倍大E笛,倍大D笛,倍大C笛

巨笛

【現況說明】

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:北派多用吐音、滑音、剁音、花舌等技巧,較活潑花俏。南派則常用顫音、疊音、贈音、打音等技巧,相較之下婉約抒情許多。此外,經過幾十年來大量演奏家的不斷實踐,創造出了諸如循環換氣、循環吐氣、循環雙吐、揉音法、包吹法、吼音、打孔音、飛指、大七度揉音、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。

【代表曲目】

20世紀的笛子演奏家為笛子創作了許多里程碑式的曲目,這些曲目大都是民族風格的原創作品和民樂民謠的改編整理。

馮子存(1904年-1987年),河北省陽原縣人,曾是中國音樂學院教授,代表作《喜相逢》、《五梆子》、《黃鶯亮翅》、《放風箏》、《掛紅燈》、《萬年紅》。

劉管樂(1918年-),河北省安國縣人,代表作《蔭中鳥》、《和平鴿》、《賣菜》、《茉莉花》。

陸春齡(1921年-),上海市人,曾是上海音樂學院教授,代表作《江南春》(與曾加慶合作)、《喜報》、《今昔》、《鷓鴣飛》、《行街》、《小放牛》、《歡樂歌》。

江先渭(1924年-),代表作《姑蘇行》。

俞遜發(1946年-2006年),有「中國魔笛」之稱,口笛創制者。

王鐵錘、簡廣易、蔣國基、劉森、杜如松、張維良、孫永志、詹永明、陳濤(音樂家)、戴亞、於磊等。

Ron Korb,被部分聽眾賦予「當代第一魔笛手」的讚譽,擅長東西方數十種笛樂器,已於全球有30張笛樂演奏專輯如《龍笛》、《笛旅》、《東方戀》等。